9月18日,由未來學校研究院發起的“未來教育創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動”首期活動——“新一代智慧教室的探究與建設”在北京舉行,專家、校長、一線教師和企業代表等50余人圍繞智慧教室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頭腦風暴”。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研究數據處副處長張智致辭說,在教育信息化的條件下,智慧教室已經具備了無限可能,但這種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學管理,最終讓教室能夠服務于人的成長,則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從這個方面來說,建設新一代智慧教室將產生重要示范意義。
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認為,教育功能和作用包括三個層次,對全人類而言,教育承擔文化和價值觀念傳承與發展功能;從政府層面,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國家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對個人來說,國民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
北京中學副校長任煒東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改變著教育的面貌。互聯網、信息化使得一切皆可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僅是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還是學生與社會跨越時間和空間廣泛連接,使得學習資源突破了一間教室空間范圍。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辦公室高級主管、未來學校研究院研究部負責人馮帥認為,新一代智慧教室融合空間、課程、教學、評價四大要素系統,創新構建SCTE(Space-Course -Teaching-uation)總體架構,其核心理念是重塑時空環境、重構學習要素、變革學習方式。在新一代智慧教室中,教師的地位將更加重要,課程的價值將進一步放大,能力的培養將以科學規律為遵循。
“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濤認為,未來教室經歷了從云場端、端管云到云室端、端管云室的變化。網中室是新的教育場,無室不成教,創新教育絕對不是設計出來的,知識點傳授時代已經進入到一網一平臺、五端兩空間。
隨后,圍繞“建設智慧教室,最大需求與挑戰何在”“未來學校教師的角色是強化還是弱化”“如何看待未來學校多元評價體系”等話題,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德林主持進行了圓桌討論。
天津恒達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世杰認為,智慧教室最大需求是資源如何用好的問題,最大的挑戰是怎么樣把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過程。
馮帥認為,未來教師的作用更大,地位更高,不管你怎么借鑒角色,它的身份是更加的凸顯,所以教師主導作用要在新一代智慧教室得到強化。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網絡平臺部主任張生認為,從教育評價角度講,首先評價內容要更加豐富,要脫離原來以主要考察知識技能為主的評價,其次要加強調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當下對于學生的評價更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數據素養、科技素養和創新素養。
據悉,“未來教育創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動”指導單位為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承辦單位為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與北京中教資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建的未來學校研究院,為參與企業提供宣傳推介產品和服務、獲取前沿政策和理論信息、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合作、擴大未來教育朋友圈、提升行業影響力的權威跨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