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拉開教育信息化新一輪進程的序幕,而智慧教室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自然也備受關注。
今年1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廣東省中小學智慧教室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了智慧教室的建設目標和原則。但智慧教室具體應該如何建設?又該如何與傳統教學進行融合?
近日,在新一代智慧教室的探究與建設”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教育的途徑內容分為三類,分別是人際交往的學習、知識傳承類學習和文明發展類學習。他認為,未來教室主要集中在知識傳承類的學習,“在線教育形式可以作為補充手段,但不適合全課程學習。”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辦公室高級主管馮帥認為,智慧教室布局思路應分為三方面,即教師主導作用要在新一代智慧教室得到強化、課程是核心和一個人能力提升是有順序的。而這三方面,也正是和教育改革息息相關的。
“教育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2000年之前的學與教方式變化、2000年之后是在課程方面變化、和2018年之后以評價引領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網絡平臺部主任、副教授張生認為,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需要一套新的評價機制來讓好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加規模化。
張生表示,未來社會或生產狀況實際都對人提出了更多新圩區,其中包括核心素養、數據素養、信息素養、科技素養和創新素養等。“這些都是人適應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但高考試卷的評價是選擇,不是完全反應教育質量現狀的方式。”
“原來的評價制度以紙筆測驗為主,這種不能完全滿足現在評價需要。”張生認為,在需求新的評價方式同時,首先要強調評價工具的改革,從原來紙筆測驗到伴隨式采集和口語交際能力采集,還有包括基于人工智能實時評價。在數據方面,還需要用可視化的方式來衡量結果。
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基于評價數據來進行交流和規劃?張生認為,首先要倡導改進課堂結構。從原有強調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教師、學生和同班三個主體。
“大多數企業用的評價理念是通過收集數據到診斷報告看學生學習優勢劣勢,但不改變學習過程,但是新的評價里要求把評價作為一種高階思維學習活動,要引導學生去評價同伴的作品,小組作品乃至全班的作品,這個過程中評價理論升維,評價技術均應涉及到一些變化。”張生說。
馮帥也同樣表示,做智慧教室一定要回歸規律和常識,即建設架構以課程為核心,從空間、教學、評價幾個維度考量。“把課程教學真正抓起來,給老師賦能,給教育改革創新賦能。”
本文來源搜狐網。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 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